好书推荐——林语堂作品推荐
2018-03-27 00:00  

作者简介:

林语堂(1895年10月10日-1976年3月26日),福建龙溪(今漳州)人,原名和乐,后改玉堂,又改语堂,中国现代著名作家、学者、翻译家、语言学家,新道家代表人物。

早年留学美国、德国,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,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。回国后在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厦门大学任教。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,任校长。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、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。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。曾创办《论语》《人间世》《宇宙风》等刊物,作品包括小说《京华烟云》《啼笑皆非》。散文和杂文文集《人生的盛宴》《生活的艺术》以及译著《东坡诗文选》《浮生六记》等。1966年定居台湾,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,主持编撰《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》。1976年在香港逝世,享年80岁。

作品推荐:

1、《京华烟云》

内容简介:

小说共三部。第一部《道家女儿》,写1900年到1909年。八国联军入侵的风声日紧,京城拥有百万资产的富商又是道家信徒的姚思安举家离京南下时,在兵荒马乱之中,姚家十岁的姑娘姚木兰同家人失散,后由京官鲁文朴接到家中。木兰与鲁家三儿子新亚被看做天赐的良缘。几年后,姚木兰长成美丽过人、心灵手巧的少女。这时接二连三的人世波澜打破了这两家宁静的生活。奋发有为的青年孔立夫走进姚家生活的圈子,也走进姚木兰的心灵。木兰与新亚结婚,这样,道家的女儿成了儒家的媳妇,而木兰心里爱的却是孔立夫。

第二部《庭院悲剧》,叙述牛家恶势力的作威作福及衰败崩溃过程,之后,笔触又回到姚家庭院,展现一幕幕悲剧:姚家长子迪人身亡,迪人的母亲得了怪病久治不愈,姚木兰舅父冯泽安女儿冯红玉投湖自尽,姚思安自认为对家庭的职责已尽,削发改装,走出庭院,外出云游。宣布十年后回来。

第三部《秋季歌声》,描写了五四运动前夕到日本侵略军占领京、沪、杭之后二十年间姚鲁两家的生活。随着时光的流逝,鲁、姚两家的第三代逐渐长大。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木兰一家远离杭州西行。沿途都是逃难的人群。木兰在西行途中收留了三个孤儿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,她感到自己虽已到了生命的秋季,但下一代却处于春季,“在晚秋的落叶之歌里含着青春的催眠曲”。小说在“秋季歌声”中结束。


《京华烟云》
《京华烟云》


2、《风声鹤唳》

内容简介:

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江南名城,丝绸业界大户姚家和张家因争夺名利而互相争斗,姚家二少爷博雅风流倜傥沉溺于江南名伶梅玲的万种风情中……但所有的一切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中,都显得那么渺小,书中人物的感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经历了重重考验。女主角丹妮放荡不羁、个性飞扬,虽然经历了战争的磨难,仍然坚强不屈。就如作者所说:“战争就像大风暴,扫着千百万落叶般的男女和小孩,让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角落躺一会儿,直到新的风暴又把他们卷入另一旋风里。因为暴风不能马上吹遍每一个角落,通常会有些落叶安定下来,停在太阳照得到的地方,那就是暂时的安息所。


《风声鹤唳》

《风声鹤唳》


3、《吾国与吾民》

内容简介:

《吾国与吾民》是林语堂第一部在美国引起巨大反响的英文著作。林氏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、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道德、精神状态与向往,以及中国的社会、文艺与生活情趣。

《吾国与吾民》一书,又名《中国人》,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,同时也是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。原书是作者用英文创作的,书名为"My Country and My People"。后来经郝志东、沈益洪二人将全书翻译为中文,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。这部全译本《吾国与吾民》补上了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而颇有争议的篇章,有《蒋介石其人其谋》、《收场语》(初版)、《我们的出路》、《领袖人才的要求》等。在保持原著原有风格的基础上,又增添了译者的附记、索引等内容,使得整部书的思想及内容更为完备。

《吾国与吾民》一书的主体内容,共分为两大部分,第一部分是“背景”。包括了《中国人》、《中国人的性格》、《中国人的心灵》、《人生的理想》四章。



《吾国与吾民》
《吾国与吾民》






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