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曾胥鹏 机汽分院1709班
“惟楚有才,于斯为盛”这是岳麓书院山门前一对著名的对联,这是湖湘大地古往今来,英才辈出的真实写照。胡锦涛主席踏进岳麓书院时,曾被这副对联所吸引,评价说“湖南当之无愧这副对联”。
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,此言并不夸张。从编撰《海国图志》开眼看世界的魏源,到洋务运动的践行者收复新疆的左宗棠,从为国民革命而牺牲的黄兴,到发动护国运动的蔡锷将军,他们在面对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情况下,为挽救民族之命运而战斗。
在近代中国,湖南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人士,在中国近代的浪潮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。湖南文人杨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:“中国将为德意志,湖南当为普鲁士。若道中华国果亡,除非湖南人尽死。
湖南人一直的秉持着“内圣外王、经世致用;心忧天下,敢为人先”的精神,这种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。两宋时理学兴起,在湖湘大地也掀起了一场理学风暴,荆楚之地民风彪悍,有着一股刚烈、倔强的性格,在与孔孟儒学的碰撞下,形成了一种有湖湘特色的思想,其思想透露出湘人的那一种刚劲、务实、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。在湖湘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中,王船山,周敦颐等理学大家,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湖南人深受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事开太平”的理学志向所影响,以及湖南人那种与生俱来的骡子精神,造就了“中兴将相,什九湖湘”的盛况。
我有幸生在这湖湘大地,饮这湘江之水。如今生逢安平盛世,当应饮水思源,居安思危,继承和发扬湘人之精神,若祖国需要之时,愿做湘军赴国难。